作为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的重要应用体现,工业机器人已成为我国打造高精尖产业结构重点关注的前沿领域之一。当前,工业发展已经从信息时代转向智能时代,人口红利褪去促使人工成本持续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无接触经济”快速发展,“黑灯工厂”不断涌现,工业机器人在各个工业领域加速渗透,规模效应逐渐显现。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端国产化率较高,但中上游特别是占成本比例较大的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其生产制造仍由国外企业掌握。究其原因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较弱。夯实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基础研究,将成为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产业大而不强,根源在于基础研究薄弱
我国拥有全球更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且产量与销量持续增加。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累计达36.60万套,同比增长44.9%;销量累计达24.8万台,同比增长46.1%;市场规模445.7亿元,预计到2023年,将突破589亿元。尽管如此,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关键零部件领域,仍然与国外具有一定的差距,追根溯源还是我国工业机器人领域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我国工业机器人领域相关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不够,创新意识不足。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布局,而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晚、发展快,导致国内企业高度集中在中下游的机器人生产与系统集成领域,对基础研究积极性不高,在上游核心零部件方面依赖于国外企业。基础研究不强导致重大原创成果不够,这是核心零部件被“卡脖子”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提升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积极性,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提高创新意识,还需要政策引导的外部驱动。反观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的“工业4.0”、法国的“新工业法国”等都非常重视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基础研究投入,并将其纳入未来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核心。